碎片化时代如何学习

刷知乎刷微博刷朋友圈

看书看新闻看公号

听直播听微课听演讲……

再下载一堆学习 App

可是貌似看了很多学了很多却感觉没什么用

记不住讲不出更用不到面对问题时还是一脸蒙

好像这些学习未曾发生过一样这是为什么是记忆力太差吗

到底如何学习才能高效

看书听课做笔记吗

人家计算机都用上深度学习了你还停留在远古时代……

那怎么办

你听过如何把一头大象放入冰箱的问题吗

把大象放进冰箱分为三步

第一打开冰箱

第二放入大象

第三关上冰箱

其实学习也是一样也可以把过程简化为三步

第一打开大脑

第二放入知识

第三提取使用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说一下这三步具体该如何操作

第一步打开大脑

很多人在学习的时候其实忘记了这第一步上来就直接开始看书结果眼里看到的所有内容都是自己想看到的凡是没兴趣的不看看不懂的跳过和自己认知不符的开怼……

这就是大脑没有打开的状态新知识根本进不了你的大脑就像是冰箱门没有打开大象是放不进去的是一个道理

猎豹 CEO 傅盛把一个人的认知状态分成四个维度分别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如下图

大多数人其实是处在第一个层级也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中

这个状态其实很可怕可怕在哪儿呢

就是当你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你会下意识觉得自己肯定不是这类人因为感觉自己读了那么多年书又不是白读的知识量还是很丰富的

而它可怕就可怕在你完全无法意识到自己处在这种无知的状态中以前考试做不出题目那我就知道了这个问题我不知道可是现实情况是连问题都没有了你怎么知道你不知道什么呢就像面对着百度却不知道该输入什么

在心理学上这个现象称之为达克效应也是我们常挂在口中的无知者无畏

这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无法辨别错误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发现这个现象的 Dunning 和 Kruger 因此获得了 2001 年的搞笑诺贝尔心理学奖

因为无意识所以你我都有可能正身在其中

那怎么办这个达克效应貌似无解啊

你还记得你学习成长最快的是什么时候吗

就是我们小时候

小时候我们知道自己什么都不懂我们对身边的一切事物怀有好奇之心我们对触碰到的每一件东西都想去摸一下拿到嘴里去感受一下我们并不知道该如何说话但嘴里却总是咿咿呀呀地说个没完我们从来就不害怕说错话我们总喜欢问为什么我们总喜欢把旧玩具玩出新的故事……

这个状态叫什么

这个状态叫初心

什么是初心

初心是禅修里的一个概念意为一颗初学者的心像一个孩子一样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的心

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把初心这两个字给误读了以为初心是指你最初做某件事情的那个起心动念不忘初心是指你不要忘记最初出发时的那个愿……那个不叫初心那个叫初衷

不忘初衷是到不了始终的因为市场是变化无常的你最初的想法很可能没过几个月就过时了你必须得调整认死理是会撞南墙的

只有保持初心也就是保持一颗初学者的心在变化的市场里永远保持好奇心持续学习不断调整方得始终

腾讯英特尔亚马逊苹果……他们的初衷和现状早就发生了改变但是他们始终保持初心像一个初学者一样不断地学习和进化

所以想要破解达克效应打开大脑的唯一方法就是回到初心的状态

就是承认自己的无知就是不要分辨什么是知道的什么是不知道的而是要对所有的事情都充满好奇让自己回到孩子的状态让自己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那是不是指什么都能往脑子里塞

那你的大脑就变成垃圾场了并且进入大脑的东西是很难被拿出来的被污染了很可能就是影响终身的你必须要有所防范

所以你需要给大脑安装一个过滤器

刚才说的初心这个概念很多人估计会联想到空杯心态

保持初心并不是空杯心态两者是有区别的空杯心态是指被动接受所有的信息而保持初心是保持好奇心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是主动的是有选择的

相反我们应该谨防空杯心态要对输入到大脑的东西有所警觉而不是来者不拒因为请神容易送神难进入大脑的信息是极难被清理干净的特别是那些含有说服技巧有煽动性的话语它们会长期霸占你的大脑影响你的思维方式而你可能还不自知

这种现象我们有个不太好听的专有名词来描述叫作洗脑

空杯心态就是缺少了过滤器的大脑

那怎么办呢

今天我要给你的大脑安装三个过滤器

1. 区分信息知识

  • 什么是信息

一切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感觉到的都可以称之为是信息比如马路上的大妈骂街电视里的新闻联播抖音上的美女热舞微信里的表情斗图……这些都是信息

  • 什么是知识

所谓知识就是指那些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被人们相信的概念规律方法论比如复利元认知注意力这些就是概念规律是事物背后的运行法则比如用户需求不变产品的供应量降低价格就会升高这就是规律而方法论就是我们俗称的套路是一套被验证过的解决某一特定问题的最有效率的执行流程

信息有真假有时效而知识有积累有迭代你要学习的是知识而不是信息

2. 区分经验规律

我们经常听成功人士的分享他是如何经历艰难困苦后创业成功的听得自己热血澎湃也想照搬模仿结果发现他那个时候的时代背景与现在不同他找到的那个创始团队自己没有他开发的那个产品服务已经过时……

他们分享的内容叫作经验

经验并不是规律

因为幸存者偏差成功的经验有很大的偶然性同样的事情重复做一遍哪怕是他自己也不一定能再次成功我们要学习的是规律而不是经验

规律是什么

规律是能够导致重复成功的因果关系

具体怎么得到呢

我们需要先归纳后推演从成功经验中推导出原因这个过程叫作归纳法得到原因后一定要再推演一下看这个原因能不能真的推出正确的结果能不能重复推演验证如果可以才是规律

比如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是经验还是规律呢

你也许有一次绝处逢生的经验但你没看到的是很多人在绝处在死地就真的就死掉了都能活下来就不叫死地了……

如果你把这个经验当成了规律每次都把自己主动地置于危险的境地告诉兄弟们置之死地我们才能后生那么结果就很悲剧了……

3. 区分优质劣质

了解了信息与知识的区别能分辨经验与规律现在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今的知识量实在太多了根本学不过来面对海量的图书和扑面而来的互联网资讯你感到无所适从根本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学习分不清楚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进而产生了信息过载的焦虑感怎么办

信息过载真的是因为信息太多了吗

恰恰相反这是因为你知道得太少了这听起来有点反常识就好像是说吃不下东西是因为太饿了

那为什么这么说

那是因为你的知识量还不足够拥有分辨内容优劣的能力

在同一个领域内图书也许有成千上万但是真正好的书就那么多就像你看电影全世界有几百万部电影你不会觉得信息过载的因为好电影就那么多你打开电影库找了半天可能会发现没什么电影可以看

因为不了解所以不知道要学什么所以看上去要学的东西有很多而一旦能分辨优劣了你会发现好内容太少了

那如何获得分辨内容优劣的能力呢

答案是见真识假

好的看多了自然就能分辨什么是差的了就像审美一样一旦提升上去了就很难忍受难看的设计了

那好的东西在哪里呢

如果你想学习某个领域里的内容那就先去找这个领域里的经典书去阅读可以按各类图书榜单的排名里去挑选也可以找行业内的牛人去推荐这样找到的书你会发现来来回回说的就是那几本这些就是好书

如果你是刚刚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建议先从经典入门级的书开始读这个有助于你快速掌握这个新领域内的基础概念对后期的学习帮助很大

看完这些书后再去看同行业的其他书你突然发现这时候你只需要看目录和序言就能大致判断它是否值得阅读了

第二步放入知识

ok打开大脑后接下来我们就应该把知识放入大脑了

那么知识从哪里来呢两个途径

1. 自我学习循环

经验不能指导行动因为经验有很多的偶然性第一次成功了第二次不一定能成功别人成功了同样的方式自己未必可以

只有把经验升华成了知识规律才能指导我们的行动这就是著名的库博学习圈

通过自己的行动形成经验再对经验进行反思提炼出内在的规律并通过这个规律验证同样的行动是否能够得出样的结果如果可以那这个规律就是知识

2. 向巨人学习

通过自我实践获得的经验再把经验提炼成知识的方式非常好有切身的体会有自我的案例作证但是效率太低

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你不可能把所有的经验都自己经历一遍

你的顿悟也许只是别人的基本功你所遇到的 99% 的问题前人们基本都已遇到过并且已经将他们的经验总结成了知识变成了一本本图书你只需要拿来学习即可

可是那么多的知识记不住啊脑容量有限啊等到要用的时候一个都想不起来怎么办上次这个概念我记得是在哪本书上看到过的到底是在哪本书呢于是翻箱倒柜找笔记本……啊笔记本找不到了……用百度谷歌吗那答案也是五花八门的还掺杂着广告……

如果我有一个私人图书馆就好了

每看过的一本书一条知识写的一篇笔记都能被整齐地分门别类永久储存还能有一键搜索功能等需要的时候还能有个图书管理员帮我找到需要的那条知识那该多好

今天就是要给你的大脑外接一个图书馆

具体怎么建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理想中的图书馆应该有哪些特性

第一存书/取阅要方便

图书馆得有很详细的图书分类当我有一本新书的时候就可以把它归类存放当我想起要找它的时候也能方便查找和取阅

第二查书要方便

当图书太多的时候只是把图书归类已经不够了比如我记得曾经看到一句话但是不记得这句话是出现在哪本书上了那我就需要用到检索功能通过一句话就找到这本书

第三书要可以做笔记

看书的时候会迸发出很多的灵感如果拿笔记本记录后期容易对不上号笔记本的管理又是一个大工程如果能在书上直接写写画画把重点的部分直接划出来把想到的笔记灵感直接写在书边上这样就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日后翻阅也能看到之前的思考

第四常用书籍要放在显眼的区域

有些书用得比较多价值比较高我需要经常反复地看就需要设置一个热门榜单区把这些书都堆在那儿这样就不用每次都进入图书馆很深的区域查找了

了解了图书馆的这些特性后接下来我们就该根据这些特性定制自己的个人图书馆了具体怎么做

1. 先给大脑外接一个硬盘储存所有的知识

首先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不是用来记录的大脑的记忆能力很不靠谱而在这方面计算器是强项我们就可以利用计算机的这个能力给你的大脑外接一个硬盘来帮助你储存知识

我推荐使用的工具是印象笔记

当然你也可以使用有道云之类的其他同类产品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选择功能都差不多印象笔记是我用的比较习惯的知识管理工具我就以它为案例

印象笔记仅因案例需要而介绍并非广告

印象笔记可以把你看到的网页微信文章知乎回答纸质书手写笔记大白板听课录音……一切想记录的内容都一键保存起来就像是你的第二个大脑让你从此拥有过目不忘的能力

印象笔记还能做像图书馆一样的内容分类给内容打标签设置内容间的超链接有快速检索功能智能推荐功能可以手机电脑iPad 多平台同步随时记录随意修改本地存储……简直是知识管理的神器

有了这个工具我们就可以开始动手建立我们的个人图书馆啦

2. 把知识分类归档

日常收集的这些内容是很零散的特别是在如今的移动互联网看到的内容多而杂如果不做管理就像在一个空屋子里撒了满满一堆纸看似很多却再也找不到曾经看过的内容了那怎么办

必须得给你的图书馆做分类比如商业类历史文化类科学技术类金融投资类等

和传统图书馆不同在印象笔记里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要学习的主题来自定义设置自己的分类目录灵活度很高比如以下是我的主题分组

我的知识结构比较侧重于商业领域因为内容比较多三层结构不够放所以我把商业这个大类再拆分成很多一级目录

有了这些分组之后你就可以把日常收集的这些知识点分门别类地放入相应的类目里这样知识就不会混乱了

等你某一个类栏目里有超过 20 篇各种知识点的文章时你就可以试着把他们结构化

3. 把知识结构化

虽然有了分类我们的知识点看上去已经不是那么杂乱无章了但是他们之间还是不成体系我们需要把知识结构化

为什么我们需要有结构化的知识

举个例子一辆保时捷 911Turbo 车型售价约为 210 万人民币你买回家后还没开几天就不小心猛烈地撞了一下车子报废变成了一堆废铁现在几乎一文不值你心疼不已可组成这辆车的原材料并没有变化啊还是那些铁玻璃橡胶什么的……

为什么原来值 210 万现在一文不值是什么改变了是这些原材料之间的组成结构发生变化了

同样的要素组成不同的结构就会拥有不同的功能那么这个整体的价值就会大不相同

我们之所以感觉在互联网上看了很多知识但又感觉用处不大就是因为这些知识都是碎片化的彼此之间没有结构

这就像我们买了一堆汽车零件回来每一个零件看上去都很好但是堆在一起依然是一堆零件而不是一辆车根本无法使用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真正爱学习的人比较反对在互联网上碎片化学习而更愿意看书的原因就是因为一本好书它的知识是结构化的学完一本书就像装配上了一件已经组装好的武器能够解决一系列问题

那么我们就不能在互联网上学习知识了吗

并不是而是你需要有把零碎知识组装起来让它们成为结构化知识的能力

那我们应该如何把这些零碎的内容变成结构化的知识呢

  • 方式一根据 MECE 法则自己拆解

MECE 法则是麦肯锡咨询顾问芭芭拉·明托在金字塔原理中提出的一个思考工具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也常被称为不重叠不遗漏

比如说你想学习有关中国历史这一主题的知识那么你就可以按时间线秦……+空间线中原西域草原海洋……+主题人文商业军事后宫那些事等进行拆分再组合形成结构化的知识

如果按照这样的分组把知识填满那么在未来讲到中国的任何一个事件你都可以从当时的时间空间主题等不同角度从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出发综合性地分析一件事而不是单单对独立事件看热闹式地侃大山这就是结构化知识的力量

  • 方式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有些领域知识的结构化已经非常成熟了你可以直接拿来使用比如一些经典书籍的目录一些领域的全局示意图等都已经把这个领域里所有的分类和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给画好了你直接拿来使用即可

比如我在商业-团队管理这个主题下的结构是参考刘润·五分钟商学院

梳理好结构我们就可以把日常看到的内容脑子里灵光一现的想法都分门别类地储存起来这就像把散落的纸张一张张装订成册再把一本本书归类放好最终成为你个人的一个图书馆

比如下图是我在沟通能力下的双向沟通中收藏编写的内容

完成了这一步你个人的结构化知识体系就会慢慢浮现在你的眼前了你懂什么不懂什么还欠缺什么就一目了然了

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学习那些在结构中还比较薄弱的环节逐步完善你的知识体系

有了结构化的知识你再遇到某一领域内的问题时就不再是用点状的眼光去简单评判而是用全局的视角来整体分析了……

4. 建立知识之间的连接

还记得我们讲的复利效应吗让新知识和旧知识连接得越多越深知识的增长就不是线性的而是指数型的所以光储存知识还不够需要和它发生一次关系

首先是自己与知识之间的连接

因为印象笔记使用非常方便很多内容都是一键收藏的这也会导致一个副作用就是收藏完之后就没有之后了……

过了几个月也许你自己都忘记了当时竟然收藏过这篇文章

因此每一次新加入的知识都需要与你的原有知识做一次连接它才能成为你大脑中的一部分你需要在整理你的收藏夹时对每一个笔记做一次加工可以是为内容重新排版画出你认为重点的部分也可以写上几句评语和感悟加深理解

总之就是要让这个新知识和你本人发生一次深度接触而不仅仅是让它存到你的个人图书馆里去积灰

其次还要建立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连接

你可以通过超链接的形式在一篇内容中插入另外一篇内容的超链接这样你就可以非常方便地从一篇文章快速跳转至相关的延伸阅读中去这能帮助你从多个角度理解同一个问题提升你看问题的全局性

印象笔记还自带了智能推荐功能它会自动识别出你文章的内容为你推荐相关的其他信息也是相当的方便

5. 设置热门榜单熟练使用搜索功能

热门榜单不是指把喜欢的知识设置成快捷方式而是如果某些知识需要你每天使用那么你就可以把这个知识升华成你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而不仅仅是躺在知识库中等待需要的时候再去寻找

比如本文的前半段说到的不忘初心这个概念你仅仅知道是没用的你得让它成为你日常的习惯

每天晚上复个盘看看自己定下的这些习惯有没有做到没有做到的原因是什么明天准备如何改善一个习惯坚持 21 天以上这样的往复一般就能养成

而类似于交易成本边际效用等概念平时不会用到但是当某个特定问题出现的时候你又需要它们你应该如何处理

这类概念你只需要把它们安安静静地存放起来就行等需要用的时候再通过搜索框寻找就能快速地找到它们

比如现在要解决某个产品的定价问题我就可以在印象笔记中搜索价格那么就会出来所有和价格有关的内容按相关度排序这样我就能很快找到可用的知识来解决眼前的问题了

第三步提取使用

打开大脑放入知识形成结构你的个人的图书馆慢慢成型

但是如果你的学习到此为止的话你顶多就是个图书管理员管理着偌大的知识库却从来不使用

听的时候很激动想的时候很感动合上书后一动也不动人到中年时发来一声叹息学了很多知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废话学了很多知识当然是过不好一生的

要过好一生你得使用知识

知识没有用是因为你没不是因为你没用而是因为你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