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二年我被问到最多的问题之一是:

虎哥,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自媒体人?

我说你们丫不实在,别跟我这遮着盖着,说吧,你们到底想问啥。

丫们说,好吧,我组织语言重说一遍:

请问虎哥,我如何才能通过自媒体接到广子赚到钱?

我说这就对liu~,据我这二年观察,能做变现的,就三类人。

顶配的,靠的是智慧吃饭,一样的素材一样的事儿,人家能比你品出来的味儿更醇,说出来的话更中听。

一样的社会热点,人家一分析,才思决堤;你一分析,全场懵逼,这碗饭就活该人家吃,你羡慕不来。

中配的,吃饭的家伙是归纳总结能力,也算是勤能补拙吧,他们自己产出思想的本事一般,但胜在能把各路零散信息整合一块儿,条理分明,也能分自媒体的一杯羹。

你看内些做各种电器评测的啊,什么旅行酒店分享的啊,打都属于这种。

青春版的自媒体人呢,就一个字:蹭。

哪有热点哪有他,主打一个表达欲强输出频率高,你打个哈欠的功夫人家能追八个热点。

这路选手高出场率,必定能混脸熟,在各大平台也能分一杯羹。

这三种选手里,头一类属于祖师爷赏饭的,学不来;三一类性价比其实不高,他天天追热点的工夫哪怕出去送外卖,都比平台给分成挣的多,不建议学。

唯独这二一类选手,要求不多,也能吃饱吃好,满嘴流油。

这是最适合新手入门的效仿对象。

但问题在于,这类选手的归纳总结能力,也不是一两天就能修成的。

可时至今日,世道变了,AI乍现江湖,算是把自媒体的门槛给铲平了。

合理使用AI辅助创作,没准你也能写出爆款,勾来金主翻个牌子啥的。

我最近新发掘的AI工具,名曰豆包电脑版,端地是好用非常。

要说起来这款产品,跟我还是有几分渊源,老读者都知道,我最开始在网上写字,是在头条平台专写健身相关。

头条内个编辑器咱用出感情了,到现在我有时打算写字都是顺手打开它。

个把月之前吧,我打开头条的编辑器,忘了打算写什么鬼东西,一眼就瞅见版式变了,页面右边弹出来一个AI创作助手。

我心说好你个头条,AI大模型片新大陆,你终于舍得下场啦?

一不做二不休,我紧跟着就去搜相关信息,一看之下不得了,人家这可是个网页,插件,电脑三端打通的新工具,而且功能已经非常成熟稳定了。

我反手就下了个客户端,其名曰:

豆包电脑版

他也是字节跳动旗下力推的大型智能AI产品。

注意喽,这个产品可不是专为自媒体设计,但凡你的工作涉及到文案创意,材料归纳等等文科生必修版块,乃至于日常的聊天打屁,撩妹寒暄,豆包给你全都包。

闲话少叙,下边我根据个人体验,以十八线自媒体人本尊的主观视角,聊聊豆包在搜,读,写,绘四个方面核心功能上,对创意型工作的助力到底有哪般。

这个搜索功能呢,讲真打我会按电脑开机键内天就会用了。

而且当时确实好用,因为互联网上的信息还比较少比较精,同时没有广告迷人耳目。

但这几年,搜索就变味儿了,打开搜索引擎想找点正经东西,前三页广告您先慢慢翻吧,翻到后头有正经内容了,抱歉,同质化严重。

同样的几段话,被不同平台不同作者,翻过来调过去的用,各种排列组合都玩出包浆了。

这就导致我打算查个什么,吭哧瘪肚搜了半个钟头,有用的信息就两句话。

还他娘的不如我自己编的快呢有没有?

而豆包上的搜索功能,一个字,绝。

茫茫信息海,豆包能帮你从中捞出来有用的信息,再提炼精华组织语言输出给你。

看完不过瘾?不过瘾你接着问啊!豆包在这方面很包子,讲究一个有求必应。

注意,我认为豆包最大的亮点是:他说人话。

以前我也体验过不少AI大模型,其中有些吧……我觉得不能叫人工智能,应该叫人工智障。

他说的内个话,颠三倒四,我喝半斤老白干都说不出这么逆天的逻辑。

而豆包电脑版,语序合乎逻辑,标题主次分明,稍微修缮一下直接当新闻稿使,问题不大。

前几天帮人写了几段关于黑神话的评测,这里边涉及到销量问题。这个我得搜出来个准确数据啊。

开始我是在搜索引擎上扒拉,一搜不打紧,出来的若干个数据相差十几倍,有说100万套的,有说300万到400万的,有说1000万的,有说破2000万的,各个都信誓旦旦,以他为准。

这里边还不包括若干条游戏的广告推送。

头都搜大了的前提下,我打开了豆包,拿到了准确数据,跟官方给出的数据不但吻合,而且来源清晰时间点明确,排除掉了所有的干扰项。

下图是我搜的黑神话销量相关,豆包输出的结果清晰明了,不比初阶媒体专员的文笔差。

而且良心的是,输出的结果上方,都标识出了新闻源,保护原作者知识产权,本文字爱好者感动的老泪纵横。

点下边的深入搜索,更多惊喜等着你,这个功能专门为刨根问底党设置,为的是创作者能写出更具深度的内容来。

拿数据说话,我使用豆包电脑版作为查资料的工具后,比之前用传统搜索引擎的效率提升了大概三成左右。

我上学内会儿,外号中英双语阅读理解小霸王,读取信息这码子事,无论是读字面意思还是引申义,我从没觉得难。

可是现如今,真是念一篇文难倒英雄汉。不是我阅读能力退化了,而是再好的阅读能力架不住文太长啊。

一个报告,动辄几十上百页,里头引经据典文采飞扬,念完脑袋嗡嗡的。

抱着什么样的目的读他?

抱歉读完已经全忘了。

豆包解决的就是这个痛点。

你看偌大一PDF,大几十页,用豆包5秒钟内就给你处理干净,把全文的要点和次级标题全部列在右侧栏里了。

你打算用哪一块,直接下拉一步直达。

我们说再好的作品,总有一些章节对不同的读者是毫无意义的。

而二十一世纪最贵的是什么?是时间。

因此豆包这个读的能力,省下来的是时间,节约出来的是生命。

另外,在读这方面,我个人认为最有价值的功能,是视频读取和分节功能。

身为一文字爱好者,我也必须承认图文时代已经是昨日黄花了,视频才是今天的主流传播介质。

而打算从视频里截取有效信息,比从文章里提取信息难太多。

看文章,我能一目十行,直接找有用的。

看视频,我得逐帧赏析,生怕错过关键帧,就这还看后边忘前边呢。

曾几何时,我就幻想过,啥时有个插件能把视频几分几秒说的啥,都用文字给我精炼出来,该多好哇!

今天,豆包给他实现了。

上周,科隆游戏展开幕,下边这个产品叫暗喻幻想,是今年年度热门产品之一,我帮人做个系统报告。

但跟这个产品相关的信息,十个里有九个是用视频呈现的。

而且网上这些视频内容有八成以上都是雷同的。

那么如何从大量重复信息中,萃取我想要的差异化信息,就成了省时省力的关键,如果这些视频都从头到尾看完,我算了一下,不间断的看需要9个小时左右。

打开豆包电脑版,利用他的读取视频内容,精准分段切割的功能,我只用了一个小时多一点,就把全部视频的营养吸收个干干净净。

这是在豆包电脑版主界面上,直接一键把B站给嵌进来了,

你在页头点“AI看视频”。

几秒钟的解析后,页面右侧给你罗列出视频的内容大纲。

页面的下方如庖丁解牛般,他以章回体的模式,把视频给切割的干净利索,哪一部分对你是有效信息,你直接点一鼠标,他就直接跳转到哪里播放。

像这种十几分钟的中视频,搁在以往我得全部看完,搞不好忘了哪还得再看一遍受二茬罪。

现在同样的视频,两三分钟,眼观笔录,迅如疾风,就给他搞定了。

所以读的这个功能,无论是大部头的文献著作,还是耗时绵长的视频内容,都能精简到方寸之间,是真的养神啊!

关于写的功能,照实说,我个人应用范围最小。

咱当年在祖师爷堂前立过重誓,此生绝不借助科技手段写一行字。

因为我觉得文字这个东西吧,是作者跟读者交流的桥梁,手打的,有温度,对读者讲究一个诚字。

但这个功能,对我意义一般,对诸位群众可谓是意义非凡,甚至说他是豆包里集成的最有普适性的功能都不为过。

因为不是人人都是我这样的口贩子啊!写报告做总结,应付领导哄对象,写出来的效果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

豆包的写作功能里,你瞅瞅,我这一屏都装不下的各种细分写作子功能。

从工作到学习,从艺术到营销,包罗万象,指哪打哪。

他还根据应用的场景不同,平台的风格不同,细分出来了各大中文创作平台的专属笔调,你可以理解为是文字版的相机滤镜,学谁像谁。

假如一个企业打算做全域推广,你不需要再绞尽脑汁的迎合不同平台的文字审美了,豆包写几篇,全平台搞掂。

或者你是一个单平台的创作者,现在打算往全平台发展,豆包也能提供思路给你扩张的助力。

除了类似月报,正式邮件这种比较端庄的写法,豆包还提供了个人色彩强烈的回复评论,回复消息这种工作生活两相宜的文字创作功能。

他可以帮你恰到好处的拍媳妇马屁,就问你神不神,拍了以后效果一般,点击润色按钮,能把色调单一的马屁拍出彩虹的斑斓。

当然这不局限于日常沟通和工作里的文书撰稿,就自媒体行业而言,其实茧房效应还是很重的。

一个在微博上风生水起的大佬,他到了小红书也许就被人喷的满头包,这不是他水平有问题,而是在不同的平台,同样的信息,用户能接受的表达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

而豆包的个性化写作模块,就是能迎合不同平台不同欣赏品味的用户而设计,一个单平台自媒体人在豆包的协助下,可以很轻松的扩张领土,变身为全栈式自媒体大咖。

文字的力量是伟大的,它是人类信息交互的魔法,如果你的体质不适合修习这魔法,请拿起豆包,他是你的法杖。

在网上写字的人呢,都担心一事。

那就是插图的版权问题。

我的调性基本是纯文字,不爱加图。有群众也诟病过我这一点,说我写的字都不带画的,迂腐有余生动不足。

我告诉他我是怕加错了有版权的画,惹出乱子来,官司有余余额不足。

这方面我之前确实是吃过亏的。

去年,我写过一家电广告,左右找不到合适的图,就从网上随便拿了张没水印没版权的照片给插进去了。

没过几天,来个人加我,说我侵他权了,图片是他拍的。

我说这图片满网都是,怎么就证明是你拍的了?

他给我甩过来个链接,确实上边是他发的内个图,而且有他个人的水印。

当然了,我也不知道确实是他的图,还是他也是临时在网上找的图打上水印就算是他的,跑这来碰瓷儿的。

总之图片删了,从那以后我是非官方给的图不用,以免再制造更多乱七八糟的麻烦。

因此图素的归属权问题,也是做自媒体很容易踩的雷之一。

而豆包提供了专属的绘图生成功能,你负责输入关键字,他负责给你输出独家版权的AI绘图,而且不是一张,是在十秒左右同时输出四张图供你挑选。

我随便打了个“苏菲玛索和泰森跳芭蕾”,静待几秒,神迹发生了……

我这还是关键词输入的比较糙,其实完全可以加入各种形容词描写你想呈现的画面,AI小画家给你量身订制。

这个绘图的表现力,我认为不仅局限在艺术展示领域,包括一些老师的教案,或者是布展所需等等有绘图诉求的场合中,他都有用武之地。

好了,我对豆包电脑版的体验就说到这,实话说我这也就算是浅浅尝鲜,更深入的功能扩展还有,估计不同行业不同诉求的群众,你们会有自己的理解。

就AI大模型的发展趋势而言,直到今天我仍然嘴硬,我不认为科技的进步是打算砸了谁的饭碗。

而是把沉冗细碎的工作交给AI来完成,把我们解脱出来去享受“人”本该有的万般欢愉。